為深入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,認真貫徹黨的文藝方針政策,承接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深厚底蘊,推進文化自信自強,奏響新時代主旋律,立起中國人的精氣神,充分展現文藝工作者的使命與擔當。4月4日晚7點,我校音樂廳舉辦“經典浸濡”大講堂系列活動第五講“奏古韻華章,展八音風采”,一起在古樂與新樂的交織中感悟時代偉力,添彩“文化名片”,做好“文化使節”,用藝術講好中國故事、傳播好中國聲音,活動由青年教師黃瑩擔任主講人,學院領導班子及師生代表共同參與。

主講人黃瑩帶觀衆回溯國樂曆史,介紹了中國特有的“八音樂器分類法”,“三千年前古人對自然事物的理解和運用竟然能達到很高的水平”,在場學生紛紛感歎于古人的至高智慧。


悠悠笛聲揚起,青年教師齊攀一首笛子獨奏曲《深秋叙》将“吹笛秋山風月情,誰家巧做斷腸聲”的意境描摹出來,時光匆匆如流水,悲歡離合皆是情,自然之力與傷春悲秋的思想之悟巧妙結合,讓人深思。
“鳳凰叫、芙蓉泣、香蘭笑”,教師張若曦的古筝曲《箜篌引》将“芙蓉棄露”的輕靈和“石破天驚”的绮麗縱情演繹,極盡揮發,那一刻,在場觀衆仿佛一同随樂聲進入那奇妙的神話世界,琴聲流轉間,萬般景象。

音樂會中最年輕的一件樂器在黃瑩老師的講解下出現在大家的面前,按照八音分類法,将現年23歲的現代樂器——手碟歸屬于“金”類樂器,青年教師李喜洋老師原創的手碟獨奏曲《韶音鳴響》将現代樂器同中國古代文化相結合,在創新發展中繼承傳統,感悟自然。

青年教師李思柳帶來的琵琶曲《雲想花想》,彰顯盛世大唐“雲想衣裳花想容,春風拂檻露華濃”的美人風采,如泣如訴的深切情思讓在場觀衆為之動容。

中國音樂文化的精神長河生生不息,八音之樂超越了時間的文化記憶。師生們在清脆美妙的竹笛聲中“漫步”傳統河流,在铿然流動的手碟聲中感悟自然,在玉珠走盤的琵琶聲中回望曆史,在悠揚婉轉的古筝聲中汲取民族精神力量。更深刻地體會到,要在“守正”中積極“創新”,奏時代華章,揚文化新帆,以乘風破浪之勢再鑄輝煌。

合影留念